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13個經典電玩經典腳色,進化後的模樣真的讓我重新又愛上它們了!



人都會成長,就連這些經典的電玩腳色也是,他們隨著科技及繪圖技術的進步脫胎換骨後的模樣差異實在非常大,一起看看我們小時候的電玩英雄們現在究竟變成了什麼模樣吧!


1991 年毀滅公爵




 

現在




 

1982 年的 Q-bert



現在




 

2001 年的 Halo



現在




 

1986 年的銀河戰士




 

現在




 

1980 年小精靈




 

現在




 

1996 年的皮卡丘




 

現在




 

1992 年的真人快打




 

現在




 

1980 年的碧琪公主現在




 

現在



1985 年的馬利歐




 

現在




 

1996 年的古墓奇兵




 

現在




 

1986年薩爾達傳說的林克




 

現在




 

1991 年的音速小子




 

現在




 

1981年的大金剛




 

現在




 

新一波遊戲大作登場,電腦是否給力決定你的遊玩樂趣

每年總會有多款不同類型的遊戲大作問世,除了劇情與遊戲進行架構吸引力,另一主要的遊玩樂趣評估指數,莫過於繪圖引擎與其貼圖效果帶來的視覺體驗。想當然耳,這一切都是要用錢來堆砌,尤以著名大作要的更多。近代四核心處理器、8GB 系統記憶體,以及至少配備 2GB 記憶體的顯示卡,已經成為配備要求低標。

時間再度來到年底,遊戲大作開始集氣醞釀,陸續出動掠奪玩家的荷包。上個冬天幾款熱門大作,舉如 Battlefield:Hardline、Grand Theft Auto V 等,遼闊場景與逼真的貼圖效果,想必讓大家玩的不亦樂乎。這應該會讓人期待,接下來登場的 Call of Duty:Black Ops III、Rainbow Six: Siege、Fallout 4 等新遊戲,能帶來什麼新鮮感。

在以往認知玩遊戲首重顯示卡,畢竟主要運算是由顯示卡肩負,而用於安裝遊戲的儲存裝置,從硬碟換成固態硬碟能夠加快載入速度。至於處理器、系統主記憶體等,其影響性通常被列為較低,如果沒有其他應用需求,是無需分配太高的預算。也因此,Intel Core i3 處理器搭配近萬元等級顯示卡,這樣的組合未必會被認為很不妥。


▲ 遊戲畫面越是華麗、趨於真實,對電腦配備的要求相對越高,遊玩樂趣全由銀彈決定。(圖例為 Rainbow Six:Siege )


不過近來新遊戲的建議配備,相較於往常可是越來越高,顯示卡不只要求性能還得有充裕的記憶體,而處理器也普遍要求四核心等級。至於儲存空間需求動輒超過 50GB,儘管固態硬碟每 GB 價格已經降低許多,大容量機種的單價還是容易讓人卻步。這些遊戲廠商建議的配備規格,每項要求都是個錢坑,如果想一一符合建議條件,肯定所費不貲。


▲ 遼闊場景、細膩逼真的貼圖效果,使得遊戲安裝容量動輒超過 50GB,這帶動了處理器性能與主憶體容量要求提升,才足以迅速完成前置處理作業。(圖例為 Call of Duty: Black Ops 3)


以 Grand Theft Auto 為例,建議處理器為 Intel Core i5 或 AMD FX-8000 系列,The Witcher 3:Wild Hunt 胃口更是不小,Intel 平台要求達到 Core i7-3770 等級。而 Call of Duty:Black Ops 3 與 Rainbow Six: Siege,建議為 Intel Core i5-2500K 或 AMD FX-8000 系列。可看出新遊戲普遍建議使用四核心處理器,而且是最近幾個世代的產品,老架構產品已經不再合宜。


▲ Call of Duty:Black Ops 3 建議最低配備,此等級電腦在一般應用還算尚可,沒玩遊戲倒未必需要整台砍掉重練,換裝固態硬碟或許還能滿意的用上一陣子。


相對於處理器,8GB 記憶體是當今普遍建議規格,由於近期報價一再走跌,這還算容易搞定。其中某些作品不知道是真的太飢餓,還是程式架構最佳化欠妥,一些測試指出系統主記憶體,最好有 12GB 剩餘容量來餵食。這理想值在以往較為少見,依據記憶體通俗配置規則來說,想要滿足此類剩餘可運用條件,那麼系統總和容量必然會是 16GB 起。


▲ Rainbow Six:Siege 建議配備是近兩三年主流效能等級,顯示卡要求看似不高,但中高階新品也出現在其中。


至於顯示卡也是頗令人糾結,當前主流記憶體配置容量為 1GB 或 2GB,但是 Grand Theft Auto V 之類遊戲,胃口可是大開至 4GB 等級,近期新作如 Call of Duty:Black Ops 3 也開出相近的要求。顯示記憶體使用量,牽動解析度與貼圖設定,而這些設定又和流暢度息息相關,如何取得平衡點也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 Fallout 4 最低需求已達主流效能等級,建議配備則是快令人臉上三條線,非玩家應該不大會採購此等級配備。


(下一頁還有:舊電腦升級採購指南)




從一定年份舊電腦升級角度來看,採購新品時 Intel 平台是較為合宜的選擇,畢竟 AMD 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翻新平台,各方面表現實在難以相抗衡。即便 AMD FX-9000 系列的效能能夠和 Intel Core i5 拚一拚,然而耗電量與溫度卻成了另一個難題,恐怕還得花費較多心力與預算來處理,相對而言是性價比不甚理想。(以下穿插 Steam 硬體&軟體調查近期數據)


▲ Steam 統計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玩家的處理器為雙或四核心架構產品,兩者占比相近。


Intel 平台首選,自然是代號 Skylake 的第六代 Core 處理器,Core i5 系列價格分布在 6,540~8,250 元之間,而 Core i7 是落在 10,390~12,100 元附近。相較於第四甚至第三代產品,這價格有些漲幅跡象,但是 100 系列晶片組具備數量充裕的 PCIe 3.0 通道。這能供應高速磁碟,以及外接傳輸介面所需,是為相當重要的亮點。

Core i7 與 Core i5 價位低點相差約 3,850 元,如果認為無須太高貴的處理器,那麼選擇 Core i5 就好,省下的預算大可用來提升其他配備等級。像是連動的記憶體,可以考慮新購 DDR4 模組,畢竟 DDR4-2400 8GB x 2 價位已經和 DDR3-2400 8GB x 2 相當。除非有合宜的模組得以延用,否則需要新採購時,建議別再投資即將被淘汰的 DDR3。


▲ 配備 8GB 記憶體的電腦數量,比 4GB 組合多出 50% 以上,裝配 12GB 或以上容量亦不在少數,只比 4GB 少 31% 左右。


記憶體無論是沿用舊有 DDR3,或者堅決認定採購 DDR3 才划算,這都會牽動主機板選擇。100 系列晶片組,從 H110、H170、B150 到最高階的 Z170,都有廠商推出支援 DDR3 模組的版本,惟礙於性能等級、價格區隔等因素,DDR3 版產品的設計往往是傾向價格導向路線。由於每個人的需求與喜好不一,這還得視想要裝配哪些規格、性能等級零組件,自行選擇出一個合適的方案。


▲ 主要儲存裝置依照容量來看,250~499GB 占比最高,750~999GB 與 1TB 以上亦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固態硬碟規劃部分,預算充足的首選毫無疑問是 PCIe 介面產品,高性能 2.5 吋 SATA 6Gb/s 機種則為中等預算族選擇。這邊所謂的 PCIe 介面產品,機構可為 PCIe 介面卡或 M.2 規格,重點在於控制器得支援 PCIe、AHCI 通訊協定,才能獲得動輒破 1000MB/s 的最高傳輸速度。(目前市售 M.2 模組多為 SATA 6Gb/s 規格)

合宜選擇如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其市場參考價格約為 240GB 6,390 元、480GB 12,590 元,雖然比 SATA 6Gb/s 高性能機種貴一截,但是最高存取速度達 1000~1400MB/s 之譜。至於 PCIe、NVMe 是未來高性能產品的必要元素,儘管台灣能購買到的產品僅 Intel SSD 750,仍然值得熱血玩家將它列入參考清單內。


▲ 顯示卡記憶體 1GB 占大宗,4GB 數量說不上是太多,Other 理應當是代表 4GB 以上配置。


而顯示卡採購方面,牽動個人預算、品牌喜好、顯示器原生解析度,以及遊戲貼圖和解析度設定、架構等變因,不大容易彙整出一些重點方向。簡單而言,AMD Radeon R9 380/370 與 NVIDIA GeForce GTX 960,這幾款萬元以內產品有 2GB 和 4GB 版本選擇。其價差視品牌而異,依序約莫是高出 700~800 元、700~1000 元、400~1300 元不等,採購時不妨加以衡量選擇 4GB 版本的必要性。

至於超過萬元的產品,其容量配置大抵上都是固定,選擇起來相對單純。Radeon R9 390/390X 皆配備 8GB 記憶體,而 NVIDIA 相近等級的 GeForce GTX 970/980,則是都只有 4GB。至於 Radeon R9 Fury/Fury X/Fury Nano,是配備 4GB 的 HBM 記憶體,而 GeForce GTX 980 Ti/Titan X,使用 GDDR5 但容量分別達 6GB 和 12GB。


▲ 1920 x 1080 解析度顯示器仍為主流,2560 x 1440 占比居次但差距十分大。


以上是就遊戲配備要求趨勢,以及 Steam 統計分析數據,整理出一些舊電腦升級採購參考方向。當然了,每個人玩遊戲的樂趣要求不同,乃至於配備規劃、預算支配,以及預算動用額度意願都不盡相同,因此最終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延伸閱讀:


蝙蝠俠:阿卡漢騎士電腦版重新上架,不過你的電腦記憶體最好有 12GB

玩新遊戲大作不只顯示卡要夠給力,你還需要容量更大的固態硬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這些連作夢都夢不到的 11 個驚人建築,看完以後你大概會對這些設計師們的創意 深深一鞠躬!



你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對於當代建築師的設計都刮目相看呢!也因為他們的創意與頭腦,造就了很多雄偉而巨大的建築物。下面我們就要介紹給大家看看,現今社會最驚人的 11 大建築物,雖然每一張看起來都像假的一樣,但其實它們卻都活生生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喔!


1. 松江飯店(The Songjiang Hotel)





坐落於中國的松江飯店,坐落於湖面上的懸崖之間。瀑布還會從它的外牆垂流直下。但你以為只有這樣嗎?


 

如果你不喜歡它頂部的驚人景色,你隨時可以到位於水下的最底層欣賞另一個奇觀。



2. 樂天世界大廈(Lotte World Tower)





樂天世界大廈將會是韓國首爾最高的建築,556 米的大廈,預計將於 2016 年完工。其中包含商店、辦公室、公寓、酒店以及觀景平台。


 

3. 上海中心大廈(Shanghai Tower)





總共 121 層的上海中心大廈,目前仍在裝修中。在去年就有兩位俄羅斯攀爬者,闖進了建築工地爬到頂部並拍下照片,網友看到他們拍攝的俯視照片後,已經完全說不出話來了...


 

4. 蘇州中南中心(Suzhou Zhongnan Center)





這棟 730 米的建築物目前已開始投入建造,耗資 45 億美元。如果能夠如期於 2020 年完工的話,那將會成為中國最高的建築物指標。


 

5. 世界一號塔(World One Tower)





這棟由設計師 Georgio Armani 設計的 117 層世界一號塔,將會成為世界最高的住宅建築,也將會是孟買最高的建築物,內部共有 300 間豪華房間。

6. 大王山酒店(Dawang Mountain Resort)





位於中國的大王山酒店,預計將在 2016 年全面開放。它擁有室內滑雪、水上公園以及空中花園。


 

7. 盤旋式摩天大樓(Agora Garden Tower)





摩天大樓的建造將於 2016 年開始進行,它將會是一個貼近於大自然的建築。盤旋式的建築當中,每個樓層都設有花園,並且內部還有太陽能系統以及雨水循環系統。一整個就是環保概念取向阿!


 

8. 眼鏡蛇塔(The Cobra Towers)





看起來宛如兩條交織在一起的眼鏡蛇,正是這個建築物的最大特色,由於 2008 年遇上金融危機,因此目前處於凍結狀態。這個建築的最大的難度在於怎樣在這螺旋結構的建築中設置電梯。


 

9. 杜拜明珠(Dubai Pearl)





杜拜明珠結合了最大購物中心以及世界最高塔這兩項特點。這棟建築物由四座建築物所組成,之間由空中橋梁相連,內部還可容納 1800 人的獨家影劇院。


 

10. 阿伯杜拉國王的石油研究中心(King Abdullah Petroleum Studies and Research Center)





雖然它是建築中最矮的一個,但它的華麗程度可不輸於其它建築。它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外形和 007 電影裡惡棍的巢穴簡直一樣,完全是充滿科技與未來感的建築。


 

11. 王國大廈(Kingdom Tower)





王國大廈,目前正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建蓋。它擁有辦公室、豪華公寓、天文台、四季酒店以及世界最高的觀景台。預計將於 2019 年完工。


 

這3位路人被國外知名媒體網站邀請使用正確清耳屎,清出來的結果已經讓我快吐 了!



你平常都怎麼挖耳朵呢?

之前我們有介紹過一篇關於挖耳朵的文章,假設你所使用的方式不正確,很有可能導致外耳道受損,甚至容易將細菌帶入耳中引發疾病。該怎麼做才是最健康的作法呢?國外知名媒體網站 Buzzfeed 找來了三位民眾到耳鼻喉科請醫師幫忙清理耳朵,透過正確的清潔方式




 

第一位名叫 Edd 的老兄已經迫不及待想讓她的耳膜重見天日了!



這位叫做 Jazzmyne 的女生平常就相當重視耳朵清潔,常常使用棉花棒清潔耳垢




 

和 kian karimi 醫師見面時滔滔不絕的說著他有多愛使用棉花棒!





「起床的時候使用一次、睡前使用一次、沖澡的時候也會使用」


 

這位叫做 Ben 的老兄就是那種完全不清潔耳朵的人,距離上次他清潔耳屎已經有五年之久!




 

她的耳朵很明顯地看得出相當的乾淨





耳朵中的小絨毛是身體為了在自然狀態下將耳垢推出體外的生理構造。


 

至於 Edd,他的耳朵雖然沒有像 Jazzmyne 這麼乾淨,不過他的耳垢也還算好清理!




 

至於重頭戲的這位老兄...因為他的耳屎實在是太大塊,醫生只好用更強的吸力將耳屎吸出!





最後清乾淨後牠的耳膜終於重見天日了!


 

這超大塊的耳屎是不是相當驚人呢?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驚人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