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再度來到年底,遊戲大作開始集氣醞釀,陸續出動掠奪玩家的荷包。上個冬天幾款熱門大作,舉如 Battlefield:Hardline、Grand Theft Auto V 等,遼闊場景與逼真的貼圖效果,想必讓大家玩的不亦樂乎。這應該會讓人期待,接下來登場的 Call of Duty:Black Ops III、Rainbow Six: Siege、Fallout 4 等新遊戲,能帶來什麼新鮮感。
在以往認知玩遊戲首重顯示卡,畢竟主要運算是由顯示卡肩負,而用於安裝遊戲的儲存裝置,從硬碟換成固態硬碟能夠加快載入速度。至於處理器、系統主記憶體等,其影響性通常被列為較低,如果沒有其他應用需求,是無需分配太高的預算。也因此,Intel Core i3 處理器搭配近萬元等級顯示卡,這樣的組合未必會被認為很不妥。
▲ 遊戲畫面越是華麗、趨於真實,對電腦配備的要求相對越高,遊玩樂趣全由銀彈決定。(圖例為 Rainbow Six:Siege )
不過近來新遊戲的建議配備,相較於往常可是越來越高,顯示卡不只要求性能還得有充裕的記憶體,而處理器也普遍要求四核心等級。至於儲存空間需求動輒超過 50GB,儘管固態硬碟每 GB 價格已經降低許多,大容量機種的單價還是容易讓人卻步。這些遊戲廠商建議的配備規格,每項要求都是個錢坑,如果想一一符合建議條件,肯定所費不貲。
▲ 遼闊場景、細膩逼真的貼圖效果,使得遊戲安裝容量動輒超過 50GB,這帶動了處理器性能與主憶體容量要求提升,才足以迅速完成前置處理作業。(圖例為 Call of Duty: Black Ops 3)
以 Grand Theft Auto 為例,建議處理器為 Intel Core i5 或 AMD FX-8000 系列,The Witcher 3:Wild Hunt 胃口更是不小,Intel 平台要求達到 Core i7-3770 等級。而 Call of Duty:Black Ops 3 與 Rainbow Six: Siege,建議為 Intel Core i5-2500K 或 AMD FX-8000 系列。可看出新遊戲普遍建議使用四核心處理器,而且是最近幾個世代的產品,老架構產品已經不再合宜。
▲ Call of Duty:Black Ops 3 建議最低配備,此等級電腦在一般應用還算尚可,沒玩遊戲倒未必需要整台砍掉重練,換裝固態硬碟或許還能滿意的用上一陣子。
相對於處理器,8GB 記憶體是當今普遍建議規格,由於近期報價一再走跌,這還算容易搞定。其中某些作品不知道是真的太飢餓,還是程式架構最佳化欠妥,一些測試指出系統主記憶體,最好有 12GB 剩餘容量來餵食。這理想值在以往較為少見,依據記憶體通俗配置規則來說,想要滿足此類剩餘可運用條件,那麼系統總和容量必然會是 16GB 起。
▲ Rainbow Six:Siege 建議配備是近兩三年主流效能等級,顯示卡要求看似不高,但中高階新品也出現在其中。
至於顯示卡也是頗令人糾結,當前主流記憶體配置容量為 1GB 或 2GB,但是 Grand Theft Auto V 之類遊戲,胃口可是大開至 4GB 等級,近期新作如 Call of Duty:Black Ops 3 也開出相近的要求。顯示記憶體使用量,牽動解析度與貼圖設定,而這些設定又和流暢度息息相關,如何取得平衡點也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 Fallout 4 最低需求已達主流效能等級,建議配備則是快令人臉上三條線,非玩家應該不大會採購此等級配備。
(下一頁還有:舊電腦升級採購指南)
從一定年份舊電腦升級角度來看,採購新品時 Intel 平台是較為合宜的選擇,畢竟 AMD 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翻新平台,各方面表現實在難以相抗衡。即便 AMD FX-9000 系列的效能能夠和 Intel Core i5 拚一拚,然而耗電量與溫度卻成了另一個難題,恐怕還得花費較多心力與預算來處理,相對而言是性價比不甚理想。(以下穿插 Steam 硬體&軟體調查近期數據)
▲ Steam 統計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玩家的處理器為雙或四核心架構產品,兩者占比相近。
Intel 平台首選,自然是代號 Skylake 的第六代 Core 處理器,Core i5 系列價格分布在 6,540~8,250 元之間,而 Core i7 是落在 10,390~12,100 元附近。相較於第四甚至第三代產品,這價格有些漲幅跡象,但是 100 系列晶片組具備數量充裕的 PCIe 3.0 通道。這能供應高速磁碟,以及外接傳輸介面所需,是為相當重要的亮點。
Core i7 與 Core i5 價位低點相差約 3,850 元,如果認為無須太高貴的處理器,那麼選擇 Core i5 就好,省下的預算大可用來提升其他配備等級。像是連動的記憶體,可以考慮新購 DDR4 模組,畢竟 DDR4-2400 8GB x 2 價位已經和 DDR3-2400 8GB x 2 相當。除非有合宜的模組得以延用,否則需要新採購時,建議別再投資即將被淘汰的 DDR3。
▲ 配備 8GB 記憶體的電腦數量,比 4GB 組合多出 50% 以上,裝配 12GB 或以上容量亦不在少數,只比 4GB 少 31% 左右。
記憶體無論是沿用舊有 DDR3,或者堅決認定採購 DDR3 才划算,這都會牽動主機板選擇。100 系列晶片組,從 H110、H170、B150 到最高階的 Z170,都有廠商推出支援 DDR3 模組的版本,惟礙於性能等級、價格區隔等因素,DDR3 版產品的設計往往是傾向價格導向路線。由於每個人的需求與喜好不一,這還得視想要裝配哪些規格、性能等級零組件,自行選擇出一個合適的方案。
▲ 主要儲存裝置依照容量來看,250~499GB 占比最高,750~999GB 與 1TB 以上亦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固態硬碟規劃部分,預算充足的首選毫無疑問是 PCIe 介面產品,高性能 2.5 吋 SATA 6Gb/s 機種則為中等預算族選擇。這邊所謂的 PCIe 介面產品,機構可為 PCIe 介面卡或 M.2 規格,重點在於控制器得支援 PCIe、AHCI 通訊協定,才能獲得動輒破 1000MB/s 的最高傳輸速度。(目前市售 M.2 模組多為 SATA 6Gb/s 規格)
合宜選擇如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其市場參考價格約為 240GB 6,390 元、480GB 12,590 元,雖然比 SATA 6Gb/s 高性能機種貴一截,但是最高存取速度達 1000~1400MB/s 之譜。至於 PCIe、NVMe 是未來高性能產品的必要元素,儘管台灣能購買到的產品僅 Intel SSD 750,仍然值得熱血玩家將它列入參考清單內。
▲ 顯示卡記憶體 1GB 占大宗,4GB 數量說不上是太多,Other 理應當是代表 4GB 以上配置。
而顯示卡採購方面,牽動個人預算、品牌喜好、顯示器原生解析度,以及遊戲貼圖和解析度設定、架構等變因,不大容易彙整出一些重點方向。簡單而言,AMD Radeon R9 380/370 與 NVIDIA GeForce GTX 960,這幾款萬元以內產品有 2GB 和 4GB 版本選擇。其價差視品牌而異,依序約莫是高出 700~800 元、700~1000 元、400~1300 元不等,採購時不妨加以衡量選擇 4GB 版本的必要性。
至於超過萬元的產品,其容量配置大抵上都是固定,選擇起來相對單純。Radeon R9 390/390X 皆配備 8GB 記憶體,而 NVIDIA 相近等級的 GeForce GTX 970/980,則是都只有 4GB。至於 Radeon R9 Fury/Fury X/Fury Nano,是配備 4GB 的 HBM 記憶體,而 GeForce GTX 980 Ti/Titan X,使用 GDDR5 但容量分別達 6GB 和 12GB。
▲ 1920 x 1080 解析度顯示器仍為主流,2560 x 1440 占比居次但差距十分大。
以上是就遊戲配備要求趨勢,以及 Steam 統計分析數據,整理出一些舊電腦升級採購參考方向。當然了,每個人玩遊戲的樂趣要求不同,乃至於配備規劃、預算支配,以及預算動用額度意願都不盡相同,因此最終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延伸閱讀:
蝙蝠俠:阿卡漢騎士電腦版重新上架,不過你的電腦記憶體最好有 12GB
玩新遊戲大作不只顯示卡要夠給力,你還需要容量更大的固態硬碟!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